福清市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姓氏人物丨江南第一报人茅谦 [复制链接]

1#

茅谦(—),原名为茅戊年,字子贞,号肺山,学名茅谦,江苏镇江人。著名的桥梁专家茅以升祖父。近代报人、水利专家。

近代报人

茅谦称得上是镇江的第一代报人了。该报设有“南洋公牍”、“学务要闻”、“各省新闻”、“时政纪要”等诸多栏目。线装书形式,初为两日刊,从年3月起改为旬刊,年1月又改为五日刊,直至年9月停刊,前后出刊长达7年,是晚清的一份很重要的刊物。

他光绪年间创办的《南洋官报》是继《北洋官报》之后的又一重要报章,在清末民初影响很大,发行全国各个省份。茅谦本人撰写的创刊序言,引史论今,寓意深远,得到樊增祥的赏识。《南洋官报》为书册装,每期约20页,初为双日刊,每期余份。以后,因官费的增减不一,又出过旬刊、五日刊、日刊等形式。该报的内容极为丰富,涉及到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科技各个方面。初期双日刊主要栏目有“圣训”、“谕旨”、“著录文字”、“奏议录要”、“南洋公牍”、“学务要闻”、“时事汇录”、“西报丛译”、“商务专件”等。“圣训”、“谕旨”栏目主要登载清皇帝列祖列宗的遗训和光绪皇帝、慈禧太后的旨意;“著录文字”、“奏议录要”、“南洋公牍”一般登载地方人士呈部院大臣的文稿和政府各部门上呈下达的公文函件;“学务要闻”栏登载各地教育动态、教育章程、教材以及清政府有关教育方面的公文;“时事汇录”栏目重在报道各地各类的新闻;“西报丛译”以译载外文报刊的报道或论文为主;“商务专件”专载商务的重要规则和商务论文。

《南洋官报》虽为江南的一大官报,有比较强烈的官办色彩,但在茅谦的主持下,办得还算比较灵活,版面设计、栏目设计均比《北洋官报》强,该报能随着形势的发展变化和稿件增加,不断增设栏目,使内容更贴近社会,更适合读者需求。如该报根据茅谦的要求,积极编选我国早期的教科书内容和讲义,积极传播科学知识。他在写给国学大师柳诒征先生的信中说,“办报思想,近日日出不穷”。在报纸上附刊中外学堂讲义,解决了内地办学堂缺乏教科书的矛盾,有助兴学、扩大报纸的影响及销路,故“已将此义叙一本官报特别之广告”。他约请柳诒征选择一些日本教科书翻译后寄给他,以便尽快地在《南洋官报》上登载,更好地体现了报纸的实用性。在茅谦任主笔期间,《南洋官报》还增设有“各国新闻”、“各省新闻”、“宁垣近事”、“矿务实业”、“农务实业”、“工业实业”、“外部专件”等各种栏目。

茅谦任《南洋官报》总编纂,是受江宁布政使樊增祥之邀。较之《北洋官报》,无论是栏目设计还是版式安排,《南洋官报》均略胜一筹。在《南洋官报》担任总编纂的这段岁月,茅谦充分展示了自己在办报方面的卓越才华。

水利专家

茅谦还是我国近代史上颇有影响的水利专家,生前写的《水利刍议》一书,至今还珍藏在北京图书馆。

在担任湖南学使张燮钧的幕僚期间,他对三湘水利进行考察研究,写了《论湘皖水利》文章,并远游河北、河南、安徽等地作水利考察。晚年在广东治理水患时,提出疏海口,控江身,掘沟渠,并湖荡的建议,收到一定成效。中日甲午战争失败后,康有为联合各省举人上书,请求拒和、迁都、变法,史称“公车上书”。茅谦不但签了名,还参加了初稿的拟订。上书失败后,茅谦回乡迁居南京,创办养正小学和达材师范学堂,主办《南洋官报》,宣传新学。在镇江与丝绸业巨子曹森合办城南学校。光绪二十六年受命设立丹徒县商务分局

姓氏由来

茅氏始祖为姬茅叔。今北京,上海松江,河北尚义,山东平邑,山西太原、大同,内蒙古乌海,湖北武昌,江西崇仁,广西田林,江苏扬州、南通等地均有分布。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为第一百十九位门阀。

茅姓源出

源流一

源于姬姓,出自周朝周公第五子茅叔,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源流二

源于姬姓,但出自春秋时期晋国大夫先茅,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源流三

源于姬姓,但出自春秋时期邾国大夫茅夷,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源流四

源于妫姓,出自战国末期秦国大夫茅焦,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

得姓始祖

·

姬茅叔、先茅、茅夷鸿、茅焦

迁徙分布

根据《武林旧事》记载,位于西湖以西的茅家埠,旧时在此居住的大多是茅姓人家,以采茶养蚕为生。

人口分布

今江苏省的南通市、吴江市,浙江省的杭州市,山东省的济南市、郯城县,福建省的福清市、莆田市、仙游县、尤溪县、大田县、沙县等地,均有茅氏族人分布。

——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